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卷四十  (第8/9页)
   梁元帝任湘东王时,推荐颜协担任他的王府记室参军。    颜协没有办法,只得服从。    梁元帝后来著有《怀旧志》和诗歌,都称赞颜协的美德。    颜之仪自幼聪明,三岁能读《孝经》。    长大以后,博览群书,好写词赋。    曾奉献《神州颂》,文笔高雅,词藻丰美。    梁元帝亲自写信道:“枚乘父子,都有机会游历大梁;应贞父子,均以文学闻名天下。    我求得您这位才子,心中的郁塞才得到真正的慰藉。”江陵平定以后,颜之仪依照惯例迁往长安。    世宗任命他为麟趾学士,又升任司书上士。    高祖初建储宫,大选师傅,任命颜之仪为侍读。    后来太子征伐吐谷浑,在军中犯了错误,郑译等人都因为不能纠正辅助而遭到谴责,只有颜之仪因为多次劝谏而获得赏赐。    当即任命为小宫尹,封爵平阳县男,食邑二百户。    宣帝登基,升上仪同大将军、御正中大夫,晋封公爵,食邑增加一千户。    宣帝后来刑罚政令执拗背理,昏庸放纵,日甚一日,颜之仪冒犯威严,直言劝谏,虽不被采纳,但始终没有停止过。    深为宣帝所忌恨。    可是由于念及故交世好,每次都宽容他。    宣帝杀王轨的时候,颜之仪坚持规劝。    宣帝大怒,想把他也一块儿治罪。    后来考虑到颜之仪正直无私,才放过他。    宣帝驾崩后,刘日方、郑译等人假传遗诏,任命隋文帝为丞相,辅佐幼主。    颜之仪知道这不是先帝的旨意,拒不服从。    刘日方等人起草诏书署名后,威逼颜之仪也在上面署名。    颜之仪严厉地对刘日方等人说:“先帝驾崩,幼主尚小,辅佐帝王的重任,应由宗族中俊杰人物承担。    如今皇族之中,赵王年岁最大,从血缘亲近看,从品德看,他最适合当此重任。    你们备受皇恩,应当考虑尽忠报国,为什么一下子要把国家托付给他人。    我只有一死,决不能用不实之词来欺骗先帝。”刘日方等人知道无法使他屈服,就代他在诏书上签名而颁布。    后来隋文帝索要帝王的印信,颜之仪又严正地说:“这是天子的东西,自有掌管之人,宰相为什么索要?”隋文帝大怒,命令将他带出处死,可是又顾忌到颜之仪是民之所望,终于没有执行死刑,让他出任西疆郡守。    隋文帝登基后,诏命将颜之仪调回京师,晋封新野郡公。    开皇五年(585),任集州刺史。    在州为政清静,各民族都能安居乐业。    第二年被代职回来,生活悠闲,不再当官。    十年正月,颜之仪依照惯例入朝。    隋文帝看见了,还认得他,令人把他引导到御座旁坐下,对他说:“危难之际不惜牺牲性命,面临安危存亡的大事而节cao不变,这是连古人也很难做到的,为什么落到您的头上?”于是赏赐他十万钱、一百石米。    十一年冬逝世,享年六十九岁。    有文集十卷流传。    当时京兆郡丞乐运也曾多次坦直劝谏皇帝。    乐运字承业,南阳縮阳人,是晋朝尚书令乐广的八世孙。    祖父乐文素,曾任齐国的南郡守。    父亲乐均,曾任梁国的义阳郡守。    乐运自小好学,博览经史,而不拘泥于辞章之学。    十五岁时江陵被平定,乐运按惯例迁往长安。    他的亲属大多被入官为奴,乐运常年为人当雇工,将亲属一一赎出。    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十分恭谨。    因此以孝顺仁义出名。    曾任梁国都官郎的琅笽人王澄很称赞他,将他的事迹编写成《孝义传》。    乐运为人正直,不曾逢迎他人。    天和初年,乐运从家中被起用为夏州总管府仓曹参军,转任柱国府记室参军。    不久被临淄公唐瑾推荐为露门学士。    前后曾多次冒犯尊严,直言规劝高祖,意见多被采纳。    建德二年(573),任万年县丞。    抑制豪族势力,号称刚强正直。    高祖嘉许他,特地允许将他记名于宫门之外,凡有事不便于公开奏报的,无论大小,可以直接入宫上奏。    高祖曾驾幸同州,召乐运赶赴住处。    乐运到后,高祖对他说:“你见过太子吗?”乐运说:“我来的时候曾向他辞别。”高祖又问:“你看太子是怎样一个人?”乐运答:“平常人。”当时齐王宇文宪以下,都在皇帝身边。    高祖回头对宇文宪等人说:“百官都逢迎我,他们都说太子聪明颖悟,只有乐运说他是平常人,正验证了乐运的忠诚正直。”于是又问乐运有关平常人的情况。    乐运回答说:“班固认为齐桓公是平常人,管仲辅佐他,可以称霸,竖貂辅佐他则发生动乱。    这就是说,可使平常人做好事,也可使他干坏事。”高祖说:“我明白了。”于是认真选派太子属官,用来纠正和辅佐他。    将乐运破格提拔为京兆郡丞。    太子听说这件事,心中很不高兴。    后来高祖驾崩,宣帝继位。    安葬完毕,诏命天下,因公除去丧服。    皇帝和六宫简单商议之后,就除去丧服。    乐运上疏说:“三年守丧,从天子做起,直到百姓。    先王所定礼制,怎么能够违背呢?按照礼制,天子应七月而葬,以等待天下人前来吊唁。    如今葬期已经仓促,事毕就除去丧服,一国之内,还有尚未赶来吊唁的人;邻国的使者也还有尚未到达的。    如果以丧服接受吊唁,则不可除去丧服;如果穿着朝服去接待使者,不知出于何种礼制?行为没有根据,愚臣私下认为不妥当。”上奏以后,皇帝不采纳他的意见。    从此朝政不再整治,又多次实行赦免宽恕。    乐运又上疏说:“我见《周官》上说:‘国君经过市场,就会赦免罪犯。’这是说市场是贸易生利之处,君子没有理由就不会去游览。    如果去市场游览,那就会用小恩小惠去取悦于人。    《尚书》说:‘因过失而造成灾祸,可宽恕罪人。’这是说因过失造成灾害,罪过虽大,可以慢慢赦免。    《吕刑》说:‘在五种刑法中有难以量刑的,可以赦免。’这是说难以量刑的可以处罚,难以处罚的可以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