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卷三十五  (第7/8页)
祖驾崩后,始利、沙兴等州拥兵反叛,信、合、开、楚四州也反叛,只有梁州境内,百姓没有二心。    利州刺史崔谦请求援助,崔猷派兵六千人前往。    信州粮尽,崔猷又送去大米四千斛。    利州、信州得以保全,崔猷出了大力。    晋封固安县公,食邑二千户。    崔猷很被晋公宇文护器重,宇文护收养崔猷的第三个女儿为自己的女儿,封富平公主。    世宗即位,调他入朝,授御正中大夫。    当时,君主依照《周礼》称为天王,又不建年号,崔猷认为世风有浅薄有淳厚,运数有清平有动乱,所以帝王由此承续,圣人因时制宜。    如今天子称王,不足以威慑天下,请求遵照秦、汉之例,称为皇帝,建立年号,朝廷议论,采纳了他的建议。    武成二年(560),授司会中大夫,仍任御正。    世宗驾崩,遗诏立高祖为帝。    晋公宇文护对崔猷说:“鲁国公宽厚仁爱,在太祖的儿子中,年纪又最大。    如今奉遵遗旨,拥戴他当君王,你认为怎样?”崔猷答道:“殷朝之道,尊其所当尊;周朝之道,亲其所当亲。    如今朝廷既然遵守《周礼》,就不允许轻易违背这个原则。”宇文护说:“国家事情重大,只担心毕公年纪太小。”崔猷说:“从前周公辅佐成王,召见诸侯,况且您论血缘之亲,论贤明,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,如果照周公那样行事,才算是不辜负先帝的托付。”崔猷的意见虽然没有被采纳,但当时人都称赞他正直。    保定元年(561),又任命他为总管梁、利、开等十四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、梁州刺史。    随即又重新担任司会。    天和二年(567),陈国将领华皎前来归附,晋公宇文护打算南征,朝臣们不敢当面劝阻。    只有崔猷上言道:“前年东征,死伤大半,近来虽加安抚,而元气未复。    近日彗星出现,当是上天的警戒之象。    应当完善德政,以此祭祀上天,使其消除异变,怎么能一味讨伐,而使上天加重谴责?如今陈国保境安民,共同促进睦邻关系。    不允许再度违背盟约,接受其叛臣,不应毫无道理地兴师动众,只不过是贪图对方的土地。    仔细看看历史,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。”宇文护不听。    后来水军果然失败,裨将元定等人沦落江南。    建德四年(575),出任同州司会。    六年,调任小司徒,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衔。    隋文帝登基,由于崔猷是前代老臣,授他为大将军,晋封汲郡公,食邑增至三千户。    开皇四年(584)去世,谥号为“明”    儿子崔仲方,字不齐,很早就有名气,机智颖悟,长于文献经典。    大象末年,任仪同大将军、司玉下大夫。    裴侠字嵩和,河东解地人。    祖父裴思齐,被举荐为秀才,授议郎。    父亲裴欣,博览经史,任魏国昌乐王府司马、西河郡守,追赠晋州刺史。    裴侠自幼聪明,与平常的儿童不一样。    十三岁时,父亲去世,他悲痛哀悼像成年人一样。    州中任命他为主簿,举荐为秀才。    魏正光年间,任奉朝请。    后升任员外散骑侍郎、义阳郡守。    元颢入据洛阳时,裴侠捉住他的使者,烧毁赦免文书。    魏孝庄帝称赞他,授轻车将军、东郡太守,兼防城别将。    后来魏孝武帝与齐神武不和,征调黄河以南军队以作防备,裴侠率领部属赶赴洛阳。    授建威将军、左中郎将。    不久,魏孝武帝西迁,裴侠打算跟随行动,但是妻儿还在东郡。    荥阳人郑伟对他说:“天下已经动乱,尚不知谁将称雄海内。    你不如东行,和妻儿会合,从容选择明主。”裴侠答道:“忠义之道,怎能忽视?我既然拿着人家的俸禄,又怎能因为妻儿而改变主意?”于是跟随魏孝武帝入函谷关,赐爵清河县伯,授丞相府士曹参军。    大统三年(537),率领乡兵参与沙苑之战,率先冲入敌阵。    裴侠原名协,这时,太祖嘉许他的勇敢决断,说“仁者必有勇”,因此令他改名。    以战功晋封侯爵,食邑八百户,授行台郎中。    王思政镇守玉壁时,任命他为长史。    不久,被齐神武围攻。    齐神武写信招降王思政,王思政令裴侠起草回信,言词壮烈。    太祖很赞许,说道:“即使是鲁仲连也无法超过。”授河北郡守。    裴侠生活俭朴,爱民如子,吃的无非是豆麦盐菜。    官吏百姓都很感激他。    该郡旧制,有渔夫、猎人共三十名供奉郡守。    裴侠说:“以口腹之欲来役使别人,我是不干的。”于是全部撤去。    另有丁夫三十人,供郡守驱使。    裴侠也不让他们为自己干活,收取他们代替服役的租税,然后让他们为官府买卖马匹。    日积月累,马匹竟然成群。    离职之时,什么也不要。    百姓歌颂他道:“肥鲜不食,役税不取,裴公清惠,世上典范。”裴侠曾与众多牧守一起拜见太祖,太祖令裴侠站在一边,对牧守们说:“裴侠清廉谨慎,一心为公,为天下第一,今天众人中如有同裴侠一样的,可以同他站在一起。”众人都默然无声,没有人敢于接话。    太祖于是厚赏裴侠。    朝廷内外都表示叹服,称他为“独立君”    裴侠又写了九世伯祖贞侯潜的传记,认为裴氏的清廉公正,从贞侯潜开始,想让后人奉行此风,凡本族中的知名之士,都给他们一份。    堂弟崔伯凤、崔世彦,当时都担任丞相府佐,讥笑他道:“人生仕进,应当生活富裕,名望又高。    像你这样清苦,究竟想干什么?”裴侠答道:“清廉是为官之本,节俭是修身之基。    况且我们是大族,世代都能成就美名,所以应当做到这样:活着,被朝廷称赞;死后,流芳千古。    如今我侥幸以平庸之才,承蒙特殊的恩遇,我安于穷困,并不是为了追求虚名。    而是志在自我修养,恐怕有辱先人。    我这样做反而被讥笑,还有什么话说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